朱買臣,字翁子。50歲時經(jīng)同鄉(xiāng)推薦,晉見漢武帝。由于他學識淵博,才華超眾,很快就得到了漢武帝的器重,當上了中大夫,專門給皇帝講解楚辭和詩書,后又任會稽郡太守。他到職以后,造戰(zhàn)船,制兵器,操練士兵,經(jīng)過一年多的精心備戰(zhàn),朱買臣接到漢武帝征討東越反叛的詔書,立即與橫海將軍韓說率精兵渡海征服東越,后東越王納貢稱臣,邊境相安。朱買臣平叛有功,漢武帝封他為主爵都尉(副宰相),列于九卿。
朱買臣少年落魄,因避戰(zhàn)亂流落到建德,以砍柴為生。但他窮且益堅,不墜青云之志,負薪發(fā)憤苦讀,被四周的鄉(xiāng)鄰稱為“挑擔書生朱買臣”?,F(xiàn)在的朱池村是他讀書洗硯洗筆的地方,他常常到那里的一個池塘里去洗滌筆硯,久而久之將塘水都染黑了,“朱池”由此而得名。
朱買臣砍柴讀書、矢志不移的事情傳到了一位姓崔的長者的耳朵里,崔老就把朱買臣請去,安置在自己家讀書,還把女兒嫁給了他。朱買臣覺得這個地方青山逶迤,溪流清澈,是個十分理想的讀書環(huán)境,就把這個小山村取名為“幽徑”,這個地名一直流傳至今。
不久,朱買臣的岳父病故,原來殷實的家底漸漸垮了下來,日子越過越難,最后,妻子也和他分手另嫁他人。當他任會稽太守衣錦還鄉(xiāng)時,離婚的妻子又來找他,《馬前潑水》一戲,寫的就是這個故事。
朱池村在稍高于田壟的臺地上,原有上朱池與下朱池之稱,上、下朱池相距約100來米?,F(xiàn)下朱池被稱為鄭家。在朱池與鄭家各有一座朱太守買臣祠,兩座祠格式同樣,均為坐北朝南平房三間,朱池的祠有圍墻相隔。現(xiàn)存最早的南宋淳熙(1174─1189)年間編的《嚴州圖經(jīng)》有“其東有朱太守祠”這句話。其東是指朱池村的東面,即今鄭家。據(jù)知史老人云,解放前此地刻有“古朱池”三個大字的石碑立于祠前空地上,而祠就在大路的北面,過路的人都能看到。
朱買臣死后運回幽徑安葬。他的墳?zāi)怪钡浇裉爝€保存著。墓碑有明嘉靖年間刻的銘文“漢右相朱公諱買臣之墓”。當人們經(jīng)過這里時,都會自然而然想起他胸懷大志、負薪苦讀的故事。
朱買臣簡歷 - 建德人才網(wǎng)(m.lalaywr.cn)
朱買臣(生卒不詳),西漢吳縣(今屬江蘇)人,字翁子。漢武帝時,朱買臣為中大夫,累官至會稽太守、主爵都尉,位列九卿。朱買臣家貧好學,靠賣柴生活。經(jīng)同鄉(xiāng)嚴助推薦,拜為中大夫。東越多次反叛,朱買臣向漢武帝獻平定東越的計策,獲得信任,出任會稽太守。約一年后,因平定東越叛亂的軍功升官為主爵都尉,列于九卿。數(shù)年后,朱買臣犯法被免官。不久復(fù)任丞相長史。后因事被漢武帝誅殺于長安。